商品若只是靜靜地擺著,就像舞台上沒有演員的布景,再美也無人入戲。而人像的加入,恰如那一聲清脆的開場鑼,讓觀眾知道:戲開始了,故事值得聽。
商品與人之間,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默契——它們不說話,但一張好照片,卻能讓人願意多看三秒、多想一點、多規劃預算。
攝影不只記錄,而是在講一個「如果你擁有它,你會是什麼樣子」的故事。所以你會看到保健品旁邊總有氣色紅潤的她、飾品在一雙剛好微笑的耳垂上閃光、木作生活器皿握在剛洗完手的手心裡。這些影像不張揚,卻叫人著迷。
商品需要被喜歡,而人像,正是讓它被喜歡的理由。
每一張單拍的商品照,都像是在孤芳自賞;唯有人像出現時,畫面才真正活了起來。那是眼神與物件之間的對話,觸感與場景之間的延伸。而觀眾,剛好在這兩者之間,找到了一種「如果是我呢?」的想像空間。
我們其實很少單純為了功能買東西。我們買那個早晨的陽光、那個笑起來氣色紅潤的自己、那個看起來終於不疲憊的模樣。人像的加入,不只是讓商品變得有戲,更是讓商品有了人味。而人味,是最讓人甘願掏錢的魔法。
一張商品圖是敘述,一張帶人像的商品圖,是敘事。
敘述給你資料,敘事給你感覺。買不買,看的是感覺。
在畫面裡安排商品與人像的關係,就像編排一場戲——主角不能太強勢,也不能太隱形,配角得襯托卻不能偷戲。若構圖安排得宜,觀眾自然讀得懂:啊,這是她的生活,而這件商品,是生活裡一塊柔軟的鋪陳。
想要畫面有「看頭」,不只是讓商品被看見,而是讓它被理解。眼神、手勢、焦點、光影,都是說話的語言。構圖像寫信,你得讓收件人一打開就知道這封信是寫給誰的,不然看得再久也只是好看,不是動人。
好的商品照,是人幫商品鋪路,商品替人畫像。
這不是一場誰贏誰輸的戲,而是你一句我一句,說著品牌想說的話。
有沒有注意過?一張真正讓人記得住的商品照,常常不是產品本身多耀眼,而是那個人,怎麼讓你覺得「我也想跟她一樣」。她的眼神、她的姿勢、她的呼吸方式——甚至她手指微彎的弧度,都在說明一種生活狀態,而商品,只是在那狀態中靜靜發光。
人像與商品的搭配,不該是誰當背景,而是誰讓誰被需要。人像點亮情境,商品落實想像。而這樣的搭配,最終會讓品牌擁有一種:你不只是賣東西,而是在販售一種可能的未來。
商品是那個「你可以擁有的」,人像是那個「你想要成為的」。
這不是擺拍,而是佈局。是讓人願意記得你,不是因為商品多厲害,而是因為——你說了他心裡的話。